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《乘法的初步认识》教案
能力目标: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,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,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,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。 情感目标: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,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。
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1 通过直观,让学生动手操作,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,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。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: 动手操作、叙述图意(感知阶段)——列加法算式,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(建立表象)——写出乘法算式(形成新的概念)。 (1)师生共同摆红花,师指导写乘法算式。 (2)学生自己摆方块,尝试写乘法算式。
乘法的初步认识“是一节概念课,比较抽象,但我在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。
《乘法的初步认识》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,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,因此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。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,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。刘爽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,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认识乘法 讲解乘法如何从加法转变而来,进一步讲解乘法各个部分名称的认识。 把连加如何写成乘法。 “几加几的问题”如何写成乘法算式。
第一课时目标:《乘法的初步认识》 (1)创设情境,通过动手操作,让学生在动脑,动手,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。 (2)认识乘号“×”,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。 第二课时目标:《5的乘法口诀》 (1)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,学会5的乘法口诀,并能运用5的乘法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。
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《连加、连减和加减混合》教案
1、知识应用:把每一横行、每一竖行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。 附:板书设计: 《连加、连减和加减混合》教案(二) 教学目标 掌握连加、连减笔算的竖式书写格式,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、减两位数。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认真计算的习惯,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:连加、连减竖式计算格式。
2、与上一节课学习的连加、连减相同,加减混合也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计算过程,但不同的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要记住第一步计算结果,又要在第二步计算时应对跟第一步不同的运算方法有一定的难度。所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。
3、.连加、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编排。本节主要包括连加、连减、加减混合运算和加减法估算。连加、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的综合运用,除计算顺序外没有多少新知识。
4、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《混合运算》的第一课时。 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,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,能进行连加、连减、加减混合以及连乘、连除、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,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。
5、加减混合是二年级的难点和易错点,最容易出错的地方,无论是优等生还是中等生都会出错,原因就是运算符号看错了,计算不仔细等原因导致的。连加法比简单的加法要难一些,主要是孩子要先计算第一部,然后用结果再去加第三个数,这个过程中孩子如果在第一部出错,那没这道题就错了。
6、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,再算什么,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,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。
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:角的初步认识
生1:桌子上的角。 师:请指出。 生上台指桌面上的4个角。 师:对,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。 生2:这个铅笔盒上有角。 师(举铅笔盒):大家看看,这个头是(生:圆圆的),所以(不是角)。 生3:书(用手指)。 师:书本有4个角。 生4:门。 师:上来指一指。 生指教室门上的角(4个)。
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,能正确找出(指出)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,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,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。 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,能通过直观观察比较出角的大小。 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,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,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,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。
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“角的初步认识”这节内容是第三册“角和直角”的起始课,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、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。角作为几何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特点和各部分名称以及角的画法是学习的重点,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图形,角的大小比较是这节内容的难点。
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,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,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。 在观察、操作、比较和交流等活动中,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,培养自主探索、合作交流的意识。
通过探索,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。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角。(板书:角的初步认识) 实践感知,建立表象 (1) 画一画,剪一剪。学生自己选择工具画角剪下来。集体交流。(2) 摸一摸,探究角的特点。(3) 闭眼想像角的样子。还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比画比画。
2022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
1、条件: 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。 面包车上有6位乘客。 大客车上的乘客数是面包车上的2倍。 问题:1)大客车上有多少人? 解决:大客车上的人数和谁有关系?(和面包车上的人数有关系。)什么关系?倍数关系。谁是一倍数?(面包车上的人数)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?也就是几个几。
2、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: 估算 教学目标: 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。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,并解释估算的过程。
3、小学数学教案简案模板范文2022(一)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,初步掌握基本的单位换算方法。 通过教学,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,体验数学的价值。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。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。
4、为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,特制订2021-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: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,我所任教的二(1)班共有学生42人。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态度端正,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能力,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,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,上课时能积极思考、提出并解决一些问题。
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《两位数加两位数》教案
1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,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(不进位加)时,个位对个位, 十位对十位,相同数位要对齐。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(不进位加) 个位对个位, 十位对十位, 相同数位要对齐。 《两位数加两位数》教案(二) 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法(不进位)的计算方法,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(不进位)。
2、【篇一】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《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》: 教学内容: 课本P13——-P15练习二 教学目标: 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,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,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。 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,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。
3、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: 通过练习,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,能较正确、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。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,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。 重点难点: 查漏补缺,反馈出现的问题,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。
4、操作小棒,体验“不进位加”的方法:拿出7根小棒(直放),下面再放6根小棒,把两堆合起来怎样列式? 7+6=13 想办法: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3根。(10根一捆,再有3根;)(通过摆,捆小棒预先,铺垫“个位加个位”进位加。
5、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: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P8———P10例例2 教学目标: 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,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。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,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,能熟练的计算。 培养学生认真、仔细、书写工整的习惯。
6、教材分析 “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” 是人教版 《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》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。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 100 以内的进位 加法,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,是为下一课三位数 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奠定基础的。
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《统计》说课稿及教学设计
1、这一部分内容,是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的继续, 同时又是为下学期学习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(每格表示 5 个单位)进行知识的铺垫,具有承上启下、过渡衔接的作用。
2、《统计》说课稿1 说设计理念 《数学课程标准》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,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。 基于这一理念,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,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,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,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。
3、【篇一】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说教材: 课程标准强调《统计》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,低年级要求: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,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,来体验数据的收集、整理、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,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