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端午节的故事【六篇】
端午节故事一: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国人,因躲避灭口之祸只身逃到吴国。后和孙武为吴国共事,差点灭掉楚国,并将楚平王的遗体挖出来鞭尸。吴王阖闾身后,吴王夫差登基。在吴越争霸之中,吴军击败越国,越王勾践请和。伍子胥提议“鸡犬不留”,但夫差赞成媾和。随后越国收买奸臣陷害伍子胥,夫差听信谗言,赐他死罪。
楚国人民闻讯,纷纷划船去追他,但追至洞庭湖上,已不见屈原的身影。这便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。之后,人们每年这个时候,都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。但由于人们祭屈原的米,都让江上的蛟龙吃掉,故后来人们改用粽叶、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。此后,历代沿袭下来,便演变成端午节吃棕子的风俗。
关于白蛇白素贞与许仙的凄美爱情故事,也流传于端午节。传说中,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情,与他结为夫妻。端午节当天,白素贞喝了雄黄酒,差点现出原形。再加上法海和尚与白蛇的冲突,以及水淹金山寺的故事,都成为了民间戏曲中广为传唱的经典曲目。
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,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。仲夏端午,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,是龙飞天的日子,即如《易经·乾卦》第五爻的爻辞曰:“飞龙在天”。端午日龙星既“得中”又“得正”,乃大吉大利之象。端午节,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。
端午节的故事:楚顷衰王即位不久,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,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,秦兵攻占郢城。屈原在流放中,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,万念俱灰,仰天长叹一声,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。
曹娥的故事 东汉时期,曹娥的父亲不幸溺死在江中。年仅十四岁的曹娥,以孝心著称,昼夜不停地沿江寻找父亲的遗体。经过不懈的搜寻,她未能找到父亲的尸体,最终也投江自尽,与父亲团圆。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道,建立了曹娥庙,并将她投江之处命名为曹娥江。因此,端午节也被视为纪念曹娥的日子。
端午节纪念屈原是怎样一个故事呢?
1、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说: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,死后为蚊龙所困,世人哀之,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,以驱蛟龙。又传,屈原投汩罗江后,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,一直行至洞庭湖,终不见屈原的尸体。那时,恰逢雨天,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。
2、这个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我看到,是一个比较壮丽的故事传说。下面就分享给大家~~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据《史记》“屈原贾生列传”记载,屈原,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。他倡导举贤授能,富国强兵,力主联齐抗秦,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,屈原遭馋去职,被赶出都城,流放到沅、湘流域。
3、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是因为屈原的忠诚和牺牲精神。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,他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,深受楚王的信赖和百姓的爱戴。然而,由于政敌的陷害和朝廷的***,屈原被排挤、贬谪,最终流落到汨罗江畔。在流放期间,屈原依然心系国家,关注民生,写出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呼声的优秀作品。
4、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。屈原,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。他倡导举贤授能,富国强兵,力主联齐抗秦,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,屈原遭馋去职,被赶出都城,流放到沅、湘流域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京都。
5、后来这些做法就慢慢的变成了今天端午节的赛龙舟、喝雄黄酒和吃粽子等风俗,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。在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天,屈原听到了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,悲愤交加,心如刀割。
端午节有什么传说故事
1、纪念伍子胥 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因遭陷害,被吴王夫差赐死。子胥本为忠良,视死如归,在死前对邻舍人说:“我死后,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,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”,便自刎而死,夫差闻言大怒,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,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。
2、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有好几个:屈原投汨罗江。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,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。后来楚国亡了,屈原便于五月初五来到泊罗江边,抱起一块石头,纵身投入江里自尽。伍子胥尸体投河。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,赐伍子胥宝剑自刎。
3、纪念屈原: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诗人,因主张与保守派发生冲突,被楚王疏远。屈原在忧愤中写下了《离骚》等诗篇,后因国破家亡,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。当地百姓闻讯划船捞救,并投入粽子、鸡蛋于江中,以防止鱼虾侵害屈原遗体。后来,赛龙舟和吃粽子成为端午节的重要习俗。
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故事
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、纪念伍子胥、纪念孝女曹娥、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。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,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。他倡导举贤授能,富国强兵,力主联齐抗秦,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,屈原遭馋去职,被赶出都城,流放到沅、湘流域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京都。
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简短50字如下:战国时,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,忧愤投江自尽。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,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,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。后世延续为传统,渐渐演化为端午节。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,是为纪念东汉(公元23年—公元220年)孝女曹娥救父投江。
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节,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,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,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,也有纪念伍子胥、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。
端午节起源于中国,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,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已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龙祖的习俗。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忠君爱国,后亦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;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、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。
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,他提倡选拔贤能、训练军队、强化国家,并主张与齐国联合抵抗秦国。 屈原的主张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,因此被诽谤免职,逐出都城,流放到沅江和湘江流域。 在流放期间,屈原创作了《离骚》、《天问》、《九歌》等传世诗篇,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。
纪念屈原:屈原是战国诗人及政治家,因主张政治改革,触犯到贵族大臣们的利益,遭到排挤和流放,最后楚国被秦国打败,屈原悲愤难耐,跳入汨罗江,以身殉国,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,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为端午节。